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10  【字体: 】  阅读次数:67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1026    

 

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为厘清全市“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准确把握未来五年水生态环境发展方向,科学确定发展重点,谋划好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工作成就

“十三五”期间,焦作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了上级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任务,饮用水水质安全得到保障,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现。编制了《焦作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焦作市城市水系规划》《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强化了“规划即法”意识;建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突出城乡一体,以城镇绿化为点,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线,以南太行山和黄河滩区绿色屏障为面,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格局。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牵头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水污染防治同落实河湖长制、四水同治、百城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环保责任。

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标,其中沁河渠首断面达到II类,蟒河汜水滩断面、共产主义渠获嘉东碑村断面、大沙河修武水文站断面达到IV类,国控省控断面全面消除劣类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完成了焦作市主城区14条河流的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了县级城区的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加强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大力开展农村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畜禽养殖业专项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修订完善一系列应急预案及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类标准。

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将博爱、中心城区和修武连为一体,初步实现了生态水系大连通,完成了孟州市环城水系连通、博爱县水系连通、沁阳市环城水系、温县环城水系等水系工程建设,初步构建了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的生态水网水资源配置体系,城市生态水系初具规模。将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生态廊道、南部黄河滩湿地生态区为重点,大力加强区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积极建设生态矿山公园、绿色廊道、生态涵养林、湖泊湿地,实现蓄水保土、生态改善,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8平方公里;在城区河道整治中种植大量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构建生态自然的湿生植物群落,形成了立体式、多样性的河网生态体系,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改善。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严格执行《焦作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连续获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格次。注重“开源”,建设水库、集雨蓄雨工程、南水北调配套水厂,扩大“节流”,发展低用水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工业废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等。加强企业循环用水,加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2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9%。积极推广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推广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农业节水措施,实施农业节水改造项目,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1。加大节约用水力度,积极推进节水载体及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了100%;创建节水型企业32个、节水型单位110个、节水型小区12个,6县(市)命名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20208月,焦作市被命名为河南省节水型城市。

(二)面临的形势与压力

焦作市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部分河流仍不能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环境风险仍然存在,与美丽河南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期盼仍有不小差距。

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依旧突出,生态用水水源依旧紧张。焦作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相匹配,有河无水,有水无流,生态基流难以保障,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水平不高并存,万元GDP用水量为49.2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再生水资源利用率低,全市平均中水回用率仅为26.6%;农业耗水量大,全市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7.35%,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1.3%,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低,亩均农业灌溉用水量303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焦作市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年来,焦作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由以前的温孟地下水漏斗区和修武县郇封地下水漏斗区连成一个漏斗区,跨越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和修武县四个县(市)。202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0357亿m3,全市总用水量11.9132亿m3,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依旧突出,生态用水水源依旧紧张。

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压力大。部分地表水断面存在水质不能逐月稳定达标问题,共产主义渠等河流部分时段仍然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短板明显,老城区污水管网存在雨污混接错接现象,大沙河以南区域污水管网不健全,缺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部分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稳定达标;部分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差;化肥施用强度高,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不规范;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制久清,农村黑臭水体有待治理。

生态流量保障形势严峻。境内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除汛期外基本没有天然径流。丹河、大沙河、蟒河由于上游水库水量不足,无可引调水量。沁河上游河口村水库下泄流量问题需要流域统筹协调,河流生态流量恢复压力大。

水生态功能修复难度高。河道整治缺少生态理念,采取截弯取直、岸线采用水泥砌浆等硬质河岸,河道缺少水生植物和小型湿地等,河流生境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河道里基本没有水生植物,缺少湿地净化和横向的水系连通,除污水厂尾水和企业外排废水外没有上游生态补水,水体基本不流动,河道生态自净能力差。实现有鱼有草难度大,水生态功能恢复与修复任重道远。

水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重。化工园区内化工、农药等企业较集中,水环境风险突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内存在大量化工、农药等高风险企业,风险源较密集,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沿滩区涝河排入黄河,污水处理厂排放口距离滩区涝河石井断面约12公里,事故排放极易造成对滩区涝河石井断面及黄河干流水质的影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愿景,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推动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焦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与发展协同联动、整体推进,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休养生息转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坚持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实施“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移动源”四源共治,强化“防、治、建、调、管”五策并举,突出河湖保护治理对策措施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以解决制约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瓶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湖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问题排查的全面性、成因识别的精准性、措施落实的有效性,着实推动问题解决。突出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扎实有序推进河湖保护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安全为基、守牢底线。不断完善水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水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协调联动,共治共享。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的协调性,强化部门联动,突出区域协同,融合城乡一体,坚持群策群力、联防联控,构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共同抓好河湖保护治理。依托河湖长制,强化全民行动,增强全社会节水护水意识,大力开展美丽河湖示范创建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治共享。

(三)目标指标

2025年,地表水优良率达到省定目标(33.3%),境内河流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持续保持100%,县级以上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生态流量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开展,沁河争取实现“有鱼有草”的目标。

2035年,生态强市建设加快,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焦作建设的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沁河、蟒河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25

按省下达目标(33.3

约束性

2

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3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100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4

县级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基本消除

按省下达目标

预期性

5

达到生态流量水位底线要求的河湖数量(个)

--

1(沁河)

预期性

6

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个)

--

1(沁河)

预期性

7

重现土著鱼类或水生植物的水体数量(个)

--

1(沁河)

预期性

注:1. 指标1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水体)比例是指全市国考断面和省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类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三五”4个国考和省考断面计。

2. 指标2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是指全市国考和省考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三五”4个国考和省考断面计。

3. 指标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是指纳入省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4. 指标6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是指平水年时保障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

5. “—”表示数据未获取。

三、全力打造良好水生态公共产品

统筹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梯次深化黑臭水体整治,推动重点河湖治理与保护,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全力打造良好水生态公共产品。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持续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焦作段)保护区范围内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干渠沿线各类环境问题的整治,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2025年底前,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对保护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进行全面排查整改,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渠水质安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加强常态化监管,强化水质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和环保执法人员四级联动的排查体系,及时发现整治新问题。全面提升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有效防范交通流动源等环境风险,切实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提升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湖长体系。

巩固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成果。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让城乡居民都喝上优质的丹江水将现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作为备用水源,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规项目并全部清理到位,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到202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类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备用水源建设任务。

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全市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开展排查,规范标志设施,健全保护区警示隔离设施组织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保护范围(区)划定、规范化建设,以及日常水质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本地水质本底状况,合理确定水源地监测项目并组织实施,定期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到2025年,全面完成乡镇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划定和勘界立标工作。

(二)梯次深化黑臭水体整治

建立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效监管机制。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建立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定期开展水质监测,避免出现返黑返臭现象。2025年底前完成县级城市建设区水体排查,开展水质监测,对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进行监测评估,避免出现返黑返臭现象。

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系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和农业面源等污染,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和长效管护机制。2025年底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

四、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

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系统推进城镇污染治理能力提升、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与升级转型、农业农村污染防控、交通运输业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持续改善水环境

(一)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能力

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谋划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及规模,加快提升武陟县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马村区城市建成区等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025年,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等黄河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到《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20872021)要求

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优先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建制镇、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管网设施短板,努力实现管网全覆盖。加快城区排水管网清污分流、雨污混错接、漏接以及沿河截污管网截流井、合流制排水口的改造和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城镇新区、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对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2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焦作市区、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别提升到80%70%以上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按照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压减污泥填埋规模,禁止重金属等污染物不达标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依托焦作市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西部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水泥窑、燃煤电厂等协同处置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方式2025年,焦作市区、县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95%

(二)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准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河流、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规划环评,构建以“三线一单”为空间管控基础、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准入把关、排污许可为企业运行守法依据的生态环境管理框架,严格区域准入,黄河流域新上能源、化工项目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快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加快涉水企业落后低效和过剩产能淘汰,制定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兼并重组、城市建成区高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和敏感区域、水污染严重地区高污染企业布局优化,加快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培育壮大节能、节水、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焦化、有色、石化、化工、电镀、制革、石油开采、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对相关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继续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和利用处置设施。

强化工业园区污染管控。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治力度,排查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老旧破损、混接错接等情况,实施清单管理、动态销号。新建、扩建工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工业废水,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石油化学、石油炼制、磷肥等企业应收集处理厂区初期雨水,鼓励有条件的化工园区开展园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试点示范。2025年底前,黄河流域优先完成工业园区排查整治,带动全域工业园区治理。

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将市政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重点围绕火电、石化、有色、造纸、皮毛等高耗水行业,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利用,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园区。

(三)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控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的实施,以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结合部、旅游风景区等区域内村庄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不污染公共水体、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改厕原则,加强污水治理与改厕、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综合整治的衔接,鼓励粪污无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科学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健全设施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调查评估和分类整治提升,逐步提高现有设施的正常运行率。到2022年底,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生活污水全面实现集中处理;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县域为单位依法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养殖,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探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试点;大力推广全量收集、发酵制肥、液体粪肥机械化还田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努力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加快打通粪肥就近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鼓励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采用“种养结合”“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粪污治理模式。2025年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

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瓶颈。推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链条污染防治。以县为单位,完善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地下水超采区结合水资源禀赋,以玉米、小麦等作物为主,推广适宜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改进种植模式,在地下漏斗区等水资源匮乏区域推广轮作休耕,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开展规模化种植业污染防治试点,探索采用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蓄积池等措施实施重点区域农田退水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有机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督指导试点,探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一张网”;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农业取水许可管理。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企业(户)基础信息和环境现状调查,推广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企业尾水排污口设置。

(四)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开展排查,摸清底数。通过监测、溯源确定每个排污口责任主体,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制定“一口一策”,分类提出整治措施,建立销号制度。2025年,完成全市所有入河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

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根据排污口排查工作成果,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到2025年,基本完成沁河、蟒河、滩区涝河、大沙河、共产主义渠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形成管理规范、监管到位的长效机制。

五、着力保障恢复河湖生态用水

科学合理建设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已建和新建重点水源工程为节点,以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等天然河道和为脉络,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着力补齐供水突出短板,构建北蓄南引中通,三水润焦的水资源调配格局,提升我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业节水增效。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针对全市目前井灌为主、井渠结合为辅的灌溉方式,推广适宜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

加强工业节水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低用水高附加值产业。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定期开展重点企业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建设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提高工业废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

加强城乡节水降损。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和先进节水技术,配合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镇生活节水水平。

(二)推进区域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循环利用

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农业污水循环利用。合理布局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将达标排放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在推广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的同时,通过逐段补水的方式将再生水作为河湖湿地生态补水。对市政管网未覆盖的住宅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进行达标处理后实现就近回用。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在火电、钢铁、皮革、化工、石化、造纸、纺织、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火电行业按照环评批复要求优先严格落实使用再生水,十四五期间应以现有电力企业和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主要利用对象,完善再生水管网建设,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30%。同时开展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价和用水管理,推动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

推进雨水利用。充分利用本地降雨资源量,建设南水北调干渠与城区水系连通工程,调节焦作市城市水系的生态用水资源配置,使河道的生态环境用水得到较好的改善。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合理规划布局再生水输配设施和循环利用工程。优先解决已建成管网输配能力不足问题,完善再生水提升泵站建设,管网的规划与建设纳入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一并实施,在再生水管网系统建设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搭配终端设施和水车运输,积极构建再生水调储设施,增强对再生水的调配能力。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河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纳入区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

(三)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对河流、湖泊、湿地、河漫滩实施一体化管理,将生态用水纳入流域水资源配置统一管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河道外用水,强化引水灌溉工程审批和监管,逐步退还被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用水。着力优化蟒河河流生态用水配置,减少断流时段、断流河长,努力恢复有水。

实施重要河流生态流量调度。建立科学可行的上下游水资源调度机制,力争沁河最小生态流量(日均)达到3.0m3/s,敏感期生态流量(日均)达到5.5m3/s46月)、27m3/s710月),确保沁河生态流量。

六、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推进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实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积极践行“人水和谐”理念。

(一)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

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对北部山区以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强化河流源头区保护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按照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对与水源涵养区主导功能不相符(矛盾)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清理整治。

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建设。开展缓冲带现状调查与评估,逐步清退、搬迁与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不符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项目,强化河湖生态缓冲带监管。按照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修复工作。

(二)推进湿地恢复与建设

实施黄河滩区湿地恢复与建设。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管控,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前提下,开展滩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空间以封育保护、天然河道恢复以及严格控制湿地周边各类污染物排放,裸露地表恢复植被、河滩平整,适当种植湿生、水生植物等为主,避免过度破坏天然生境大挖大建人为营造湿地景观的行为。优化湿地公园布局,依托黄河干支流、库塘、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开展黄河孟州段天然湿地保护修复。

强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结合区域地理特征,根据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支流入干流口水质,因地制宜推进重点河流关键节点人工湿地污水净化工程建设。

(三)实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

开展重要水体生态健康状况评价工作。完善孟州黄河湿地国家及自然保护区的水生态监测工作,优化监测点位、完善监测因子。对沁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试点开展评价工作,按照省级要求开展美丽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监测、评价。

七、有效防范化解水环境风险

以加强风险设施建设、推进环境风险预警防控、提升区域应急处置能力为主要手段,有效提升全市流域水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一)加强风险设施建设

落实工业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以化工、石化、制药、纺织印染、造纸、制革、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强化企业应急导流槽、事故调蓄池、消防事故水池、应急闸坝等事故排水收集截留设施和风险预防设施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范。以化工园区为重点,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实施技术、工艺、设备等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按要求设置生态隔离带,建设相应的防护工程。开展全市工业园区设施、队伍、物资一体化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综合试点示范。

(二)推进环境风险预警防控

加强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和农灌引水口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开列风险源清单,到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以化工、石化、制药、造纸、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铅蓄电池制造、电镀、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企业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周边河湖底泥、滩涂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风险调查与评估,2025年底前,建立完成累积性风险基础数据库。

强化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对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建设,完成涉饮用水源地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预案编制。实施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电子化备案,实现涉危涉重企业电子化备案全覆盖,完成县级及以上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推动沁河、蟒河、滩区涝河、大沙河、共产主义渠等河流上下游突发水环境事件专项预案编制。以黄河干流及沁河、蟒河、滩区涝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为重点,建设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围绕监测、断源、控污、治理等各环节,强化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严格汛期环境风险防控。加大河流水质监管力度,全面排查国、省考断面周边环境,清理河面漂浮物、河内繁生水草及河流两岸垃圾等杂物,确保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排查闸前、沟渠、坑塘等所有水体,以及雨水管网积存的污水,防止汛期进入河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流水质情况,科学、合理调控闸前蓄水量和下泄流量,避免出现污水聚集闸前或闸前超标污水集中下泄。加强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涉水排污企业和沿河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防排污单位利用汛期直排、偷排超标污水,消除水环境安全隐患。对重点污染源、出境河流断面、重要敏感河段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加密监测预报,及时启动预警。加强河流上下游水环境质量信息联动共享。

(三)提升区域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环境风险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针对蟒河、沁河、大沙河、共产主义渠等跨市河流,协调好上下游关系,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健全完善蟒河、沁河、大沙河、共产主义渠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统筹研判预警、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等全过程。加强应急、交通、水利、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应急联动,形成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合力。

全面提升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跨流域物资储备,健全多层级、网络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环境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省级环境应急实训基地。完善平战结合、区域联动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提升跨区域应急监测支援效能。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管理条例,严格落实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制度。以化工园区、尾矿库、冶炼企业等为重点,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文件和管理手册,指导地方提升应急能力、规范应急准备与响应,分类分级开展基层环境应急人员轮训。完善多层级环境应急专家管理体系。

、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统筹部署各项任务。生态环境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二)科学有序推进落实责任目标,定期组织召开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严格把控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资金安排,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开展工作,确保工作有力推进,切实保障目标的实现。认真分析、研究规划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性质、工作难易程度、完成时间节点,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精心部署,明确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实现各项工作有人抓、有目标要求、有完成时限。做到工作量化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抓点带面,明确各时间节点的工作目标,确保工作按计划扎实有效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中期评估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修改。

(三)保证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规划实施。要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支持,在积极争取国家级资金投入的同时,有效整合地方财政资金,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规划项目实施要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确定资金筹措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两手发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监管,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保障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资金落实责任制度,加强对资金落实和安排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严禁挤占、挪用和滞留,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强化监督考核水生态环境规划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根据污染减排、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风险防控将内容进行全面分解、落实任务和部门分工,制定实施计划,相关责任单位按照要求及时开展工作,并将任务实施进度和完成质量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确保如期完成。工程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完成审计、验收等工作。建立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定期公布规划实施进展及跟踪评估结果,发挥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进而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五)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公益广告牌、主题活动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水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工作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提高认知度,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把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纳入公益性教育范围,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提高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重视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支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建设的良好风尚。


  附件: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表


焦作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表.docx


打印 关闭 收藏
信息来源:焦作市城市管理局
主办:焦作市城市管理局   承办:焦作市城市管理局办公室   
地址:焦作市普济路中段1368号     E-mail:jzcgxx@126.com     电话:0391-2607110
豫ICP备2022021734号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20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8000058   技术支持:焦作网络公司